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導讀當今世界的咖啡產量中阿拉比卡占據了7成,作為阿拉比卡中古老的品種鐵皮卡由它的故鄉(xiāng)埃塞俄比亞到遍布全世界,本篇就來講述一下鐵皮卡的傳播史。鐵皮卡的故鄉(xiāng)關于阿拉比卡(Arabica)的稱謂,其名稱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其故鄉(xiāng)是阿拉伯半島,其實它真實起源于埃塞俄比亞。之所以被稱為阿拉比卡,其完全是阿拉伯半島的關鍵地理位置,這個地方鏈接這亞歐非三個大洲,在大航海時代之前,這里是世界文化交流的聚集地,正如古印度數字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后,因為當時的信息渠道局限性和信息滯后性,經過漫長的演變就成為了阿拉伯數字。直到1753年,植物學家林奈誤以為該咖啡源自中東地區(qū)而賦予學名Coffea arabica L.。2002年,歐洲資助的一項咖啡遺傳物質研究計劃發(fā)現也門等地的咖啡基因多樣性遠低于埃塞俄比亞,這才“幫助”阿拉比卡找到它的故鄉(xiāng)。第一站:也門關于最早記載咖啡的文獻是公元9世紀波斯名醫(yī)拉齊的《醫(yī)學全集》,里面提及到了用“bunn”熬制出的汁液“bunchum”具有提神醒腦,治療頭痛的作用,喝多了會讓人無法入睡。而“bunn”一詞正是指的是咖啡果。而10世紀的波斯名醫(yī)著寫的《醫(yī)學寶典》記載著“bunchum”的用法是從埃及、埃塞俄比亞等地傳入波斯。由此看出阿拉比卡的傳入阿拉伯半島地區(qū)的時間大約在公元9-10世紀??Х绕鸪鮽魅氚⒗雿u后只是作為藥物治療,經過數個世紀的“落地生根”,來到1500年前后,也門的摩卡港和亞丁港興起了用曬干的咖啡果肉搗碎泡水喝,成為“咖許”,后來發(fā)展成果肉與肉桂烘焙的咖啡豆磨碎煮泡,稱為“咖瓦”。第二站:印度1600年左右,印度一名虔誠伊斯蘭教徒巴巴布丹前往麥加朝圣,迷上了咖啡,試圖非法走私生豆回印度,盜取7顆也門鐵皮卡咖啡種子,回到印度西南部的卡納塔卡省,并栽種在甘卓吉里山成功繁衍,這是歷史上第一例成功在也門走私咖啡生豆到外地種植的事例。第三站:歐洲在17世紀前后,也門摩卡港已經成為聞名世界的咖啡出口港口,而當時為了防止咖啡種子落入其它地方種植,出口的咖啡均以烘焙好的熟豆,所以咖啡也稱為黑金。當咖啡與17世紀傳入歐洲時,作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嗅到了龐大的商機,可以說,誰擁有咖啡就等于擁有黃金。在17世紀初,以荷蘭為首的歐洲人以非法偷取或武力搶奪的形式奪取也門的咖啡樹苗,可歐洲的寒冷氣候使得就算偷取得到的咖啡樹苗也無法生存而枯萎。直到161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長德波耶克從也門摩卡盜取的咖啡樹,運回阿姆斯特丹并悉心種植于大暖房內,終于得以開花結果。而這棵鐵皮卡咖啡樹也被稱為“歐洲母株”。1699年,荷蘭移植印度的鐵皮卡到爪哇試栽成功,并于1706年將爪哇的鐵皮卡運回荷蘭培育。第四站:東南亞早在1658年,荷蘭就把“歐洲母株”的后代移植到斯里蘭卡,可惜種植失敗。之后1699年,荷蘭從印度東部的馬拉巴咖啡樹移植到爪哇,這次試栽成功,鐵皮卡在爪哇穩(wěn)定增長,1718年,荷蘭把爪哇試種成功的鐵皮卡移植到蘇門答臘島和蘇拉威西島。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繁衍,正當印尼的鐵皮卡如日中天之時,19世紀末的一場葉銹病席卷了印尼絕大部分的鐵皮卡,后來不得不引入抗病性較高的品種羅布斯塔。第五站:中南美1708年法國從摩卡盜取的咖啡樹在第戎試栽失敗。于1714年,阿姆斯特丹市長將爪哇咖啡樹苗贈送給法王路易十四,法國也建立暖房細心照顧這棵獨苗。并于1715-1719年間將這株母株的后代移植到中南美的法國屬地,但都無一成功。1720年,名為狄克魯的海軍軍官盜走了巴黎皇家植物園的一株鐵皮卡樹苗,一路保駕護航西渡美洲,1723年終于抵達加勒比海的法屬馬丁尼克島,并小心翼翼地栽種這棵咖啡獨苗。3年后,這棵“歐洲母株”碩果累累,直到1777年,馬丁尼克島就種植了1900萬棵鐵皮卡。而中南美洲的牙買加、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委內瑞拉等國在18世紀中后期也相繼引進鐵皮卡咖啡樹,鐵皮卡就此在中南美洲扎實生根了。第六站:19世紀的小旅行1825年,夏威夷引進危地馬拉改良的鐵皮卡,并種在科納地區(qū)(Kona),也就成為今天著名的海島咖啡——科納咖啡。1904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神父前往大理傳教,在朱古拉村種下了一棵鐵皮卡咖啡樹。這棵咖啡樹也成了云南咖啡的始祖。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lián)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