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如今,廣東幾步一家奶茶店,涼茶店卻銷聲匿跡,“比廁所還難找”。
同樣是賣飲品,產品還有功能屬性,涼茶店為什么干不過奶茶店?

作者 | 吳容

客人到店,店主在詢問完相關癥狀后,從壺中挑選,配出一杯對癥下藥的涼茶。
“有病治病,沒病預防”,從東晉到近代,喝涼茶是廣東人的生活習慣之一,涼茶文化也是嶺南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huán)。
然而近年來,傳統(tǒng)涼茶業(yè)的處境在每況日下,即便在像越秀這樣的廣州老城區(qū),你也只能在非主路或巷子里找到涼茶鋪的身影。


在商圈集中的天河區(qū),也只能在城中村街道中見到寥寥幾家。曾經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寫到,“如今在廣州找涼茶店,比廁所還難找?!?br />取而代之的,是每走幾步就可以看見的奶茶店。

奶茶店這幾年的橫行,讓黃才源越來越強烈感受到涼茶鋪在走下坡路。
黃才源在徐其修涼茶擔任營銷總經理,他表示,年輕人對涼茶的認知很少,奶茶及其它飲料給傳統(tǒng)涼茶鋪帶來了直接的沖擊,年輕人喜歡借助奶茶的香甜來減輕生活的苦,他們是不會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涼茶上的。
在廣州中山六路一家涼茶店工作的黃英也表示了類似的觀點,她覺得,新式茶飲、網紅咖啡店的流行,影響了涼茶鋪的進店客流量,還間接抬高了街鋪市場價格?!凹热蛔饨o茶飲店或其它商家能賺到更多,為什么還要租給你(涼茶店)。”黃英說。
涼茶店的利潤率一般在50%~60%,從過往的成本來看,黃才源認為這樣的利潤空間是合理的。但在當下,租金、人工成本等使得涼茶鋪利潤空間變得狹窄。
通常來說,鋪租會占到涼茶店營業(yè)額30%~40%之間。以徐其修涼茶為例,黃才源透露,此前營業(yè)額在1.5~2萬元之間的門店,月租為5000元左右。
但這幾年,他們一些位于佛山、東莞商場門口的門店月租先從5000元漲至7000元,現(xiàn)在攀升到1.5萬元。除此之外,還需交納商場管理費等額外費用。
黃英表示,在廣州,不少涼茶店都已減員,同時也基本留不住年輕員工,現(xiàn)在店員年齡為40~50歲。
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這幾年,大部分涼茶店都調整過價格,單價(杯/瓶)從7~9元增至15~25元之間。
而抬價之后,黃英發(fā)現(xiàn),部分老顧客減少了購買次數(shù),但她覺得這也是無奈之舉,如果不提價,門店沒法生存。
租金攀升、鋪面萎縮、營業(yè)額低以及漲價等惡性循環(huán)開始,堅持不下去就只能關門大吉。


涼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嶺南地區(qū)曾爆發(fā)過大規(guī)模的瘴癘。當時的醫(yī)學家葛洪南來到嶺南進行潛心研究后,形成了早期的涼藥,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俗稱的“涼茶”。
2006年,涼茶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后,涼茶飲料以翻番的速度發(fā)展,來到2010年,涼茶飲料產業(yè)達到2500萬噸,超過可口可樂全球銷量。
包括平安堂、清心堂、黎泉、黃振龍等也從廣州開至佛山等廣東各地,平安堂在高峰時期開至200多家分店,黃振龍涼茶最輝煌時期在廣東省內擁有超過1000家門店。
而目前,根據在大眾點評上的統(tǒng)計,在廣州,平安堂、黃振龍涼茶門店都在100家左右,清心堂、黎泉涼茶門店數(shù)也都不超過50家。
在發(fā)展過程之中,涼茶逐漸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一種是傳統(tǒng)的苦味涼茶,通常包括癍莎、清熱解毒茶、正廿四味茶、健脾祛濕茶等;另一種是經過改良后,相對較甜的草本植物涼茶飲料,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王老吉、加多寶等。
傳統(tǒng)涼茶業(yè)的凋零,其實也和其自身的局限性有關。
傳統(tǒng)涼茶的苦味本就不討喜,加上新生代消費者崛起、逐步占據消費的主導地位,他們可能更愿意選擇功效一般但口感相對較好的涼茶飲料,或有功效的甜品。
此外,在廣州的外地人,一般不太理解老廣常說的“濕氣”和“上火”是什么概念,也就沒有飲涼茶的習慣。
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涼茶消費地域性也導致涼茶走不太出“兩廣”(廣東與廣西)市場。公開數(shù)據顯示,目前我國“涼茶”相關的企業(yè)注冊量超過4.2萬家,在業(yè)、存續(xù)的共1.8萬家,廣東的涼茶企業(yè)數(shù)量最多(約1.2萬家),其次是廣西。

面對每況日下的形勢,涼茶品牌并非沒有想過轉型。
首先是在提高工藝水平、預包裝產品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包括黃振龍涼茶、徐其修涼茶等都有這樣的布局。
除了將傳統(tǒng)苦味涼茶制作成罐裝產品,也推出不少口味更為宜人的罐裝涼茶飲料,包括夏桑菊、金銀花、竹蔗茅根水,此外還有雪梨茶、椰汁等。


預包裝的龜苓膏也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以蘆薈、靈芝等口味為主的龜苓膏,在加上蜂蜜或桂花蜜后,大都沒有了苦澀味。
相比涼茶,龜苓膏利潤空間相對高一些,能夠提升單店銷售額。除此之外,還推出了沖劑、牙膏等周邊產品。
在店面形態(tài)上也做出更新,比如,2014年,黃振龍開設了“黃振龍super便利店”,把涼茶鋪與便利店合二為一。店內除了原有的涼茶柜臺,增設了零售貨架,還售賣魚蛋、車仔面等,并增添了門店堂食座位。
鄧老涼茶開出的新型門店,裝修風格上更貼近新式茶飲店,主打色為綠色和褐色,顯得明亮和清新。

可惜的是,部分轉型嘗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罐裝涼茶上,黃才源坦言,包括徐其修涼茶在內的老牌涼茶,其實在流通渠道上市打不贏王老吉、加多寶。
同時,由于國家規(guī)定對于廣告的不能談及功效的限制,也讓競爭者們很難再找到像王老吉那樣朗朗上口的廣告標語。
也不是沒有開展“觸網”的營銷動作。但業(yè)內人士對此都不太看好,因為年輕一代不關注涼茶,即便這些網絡平臺投再多廣告對銷售刺激作用不大。

此外,轉型和升級的不徹底,還和涼茶家族企業(yè)內部管理弊病有關。
黃才源稱,很多涼茶老字號都是家族企業(yè),往往老板理念和意志是很關鍵的。但如今再用原先的一套打法,很難去匹配到現(xiàn)在的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對于傳統(tǒng)涼茶店的下一步發(fā)展,黃才源覺得,可能需要去和甜品做結合,也要迎合新一代的年輕消費思維發(fā)展模式才會走的遠。
他表示,曾經想過將涼茶和奶茶進行一些創(chuàng)新或結合,只是在研發(fā)和嘗試之后,覺得味道并不可行,就打消了這個念頭。而以龜苓膏、燒仙草為主的甜品類產品,和涼茶的基調更為相符,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

此外,疫情期間,在廣州,涼茶店基本都貼出了抗疫標語,大搞促銷減價等優(yōu)惠活動。出于預防和養(yǎng)生保健需求,涼茶生意有了一些增長,但也談不上是大幅回暖。

涼茶,曾是偏安嶺南一隅,做著一個銅葫蘆和若干茶碗的小生意,與現(xiàn)代商業(yè)結合后,也有過自己的黃金時代。
但任何一個品類,無論曾經多么輝煌,一旦失去了對當下需求的把握,就很難繼續(xù)發(fā)展。
這同樣是給茶飲人的一個提醒。

統(tǒng)籌|妮可 編輯|金語 視覺|江飛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界面新聞。




飲品開店新手必修46講:



—商務咨詢—18339988529(同微信)|17310709150(同微信)
—課程咨詢—
13253329903(同微信)|15565053720(同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