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倫比亞卡爾達斯的里薩拉爾達咖啡小鎮(zhèn)精品咖啡為何被稱為“精品”?精品咖啡的品質要比一般的商用咖啡高出許多,但是為什么呢?難道說精品咖啡生來就更加美味嗎?當然不是! 生產微批量精品咖啡的過程復雜而繁瑣。從肥料的挑選到樹蔭遮蔽的面積,從種植海拔到咖啡豆種,所有因素都會影響到咖啡的最終品質。當然,僅僅是決定在何處種植哪種咖啡是遠遠不夠的。為了種植精品咖啡,你必須全神貫注,密切監(jiān)控整個生產過程。總結起來,精品咖啡在種植階段的質量監(jiān)管共分為三大步驟:只摘取鮮紅的果實咖啡采摘你覺得咖啡采摘很簡單嗎?事實并非如此,精品咖啡質量監(jiān)管的第一步便是從采摘環(huán)節(jié)開始的。 在過去,咖啡采摘的原則是摘掉所有視野范圍之內的咖啡果實,無論果實是綠色的、黃色的、紅色的或者是黑色的。沒聽錯,黑色的也要摘!在那個年代,數量勝于質量,咖啡被當做是一種極為普通的商品,而非奢侈品。當時的人們相信,咖啡生產的越多就越賺錢。

綠色的不要,紅色的摘走!但隨著“第三波”咖啡浪潮的興起,咖啡種植的商業(yè)模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精品咖啡種植園工作的采摘者只允許摘取鮮紅的、完全成熟的果實。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未成熟或者熟透了的果實會讓咖啡喝起來更酸或是更苦。這種轉型對于大多數傳統(tǒng)種植園來講是痛苦而艱難的,因為采摘者的薪酬是與果實的總重直接掛鉤的。在精品咖啡種植園,雖然采摘者的工資也是根據重量計算的,但不同的是,采摘者摘取的果實越少,說明他采摘的更用心,工資也會比別人更高一些。

咖啡采摘者喬治(Jorge)正在壓彎樹頂,為的就是尋找最鮮紅的、完全成熟的果實。采摘這活兒可不好干! 當然,采摘者無法做到絕對的完美,在采摘的同時,同樣會有部分未成熟或熟透了的果實掉入果籃當中。一些質量監(jiān)管更加嚴格的種植園會要求采摘者在初次采摘之后對果實再次進行挑揀,以去除不符合要求的咖啡果實。只有這樣,人們才能保證咖啡在加工之前就已經達到最高品質。

喬治向我們展示采摘的咖啡果實 找出有瑕疵的咖啡豆咖啡挑揀經過加工處理之后,咖啡豆便開始了漫長的干燥過程,直至其中水分含量達到一定水平,咖啡便可以進入脫殼階段。這是精品咖啡質量監(jiān)管的第二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為什么要反復檢查咖啡的品質呢?因為即便是看起來最鮮紅的果皮之下也會隱藏著帶有瑕疵和缺陷的豆子。這是肉眼所無法判斷的,只有到了脫殼階段,你才能真正分辨出哪些是有瑕疵的咖啡豆。

咖啡生產者羅薩(Rosa)正在手工挑揀“羊皮紙”咖啡帶有瑕疵或缺陷的咖啡豆會被手工挑揀出來,這些豆子被稱為“Pasilla”。遺憾的是,這些“Pasilla”仍將在市場流通,而購買這些瑕疵豆子的正是商品咖啡的生產商,以及部分當地居民。

咖啡生產的最后關節(jié)生豆檢測生豆一經脫殼,咖啡的整個生產過程也就告一段落,但質量監(jiān)管仍將繼續(xù)。在烘焙之前,人們必須對生豆的品質進行檢測。同樣的,“羊皮紙”咖啡也會掩蓋部分有瑕疵的咖啡。按照美國精品咖啡協(xié)會(SCAA)標準,精品咖啡必須是“0”瑕疵的,因此將有缺陷的咖啡挑揀出來至關重要。

在哥倫比亞咖啡聯(lián)盟實驗室中展示的有瑕疵和缺陷的咖啡生豆 在過去,生豆的挑揀都是由手工完成的,而現(xiàn)在很多人都選擇使用效率更高的儀器對生豆進行檢測,但手工挑揀依然存在的原因在于它能夠為當地人創(chuàng)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哥倫比亞亞美尼亞的Azahar工廠中,工人們正在手工挑揀咖啡生豆與那些追求經濟效益的大型工廠相比,我們看中的并非高效,而是能否幫助當地社會與經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我們更加青睞手工挑揀。

哥倫比亞其他工廠內的生豆挑揀機熟豆品鑒:質量監(jiān)管貫徹始終 到了這一步,咖啡已完成了它在種植園和加工廠里的生命周期,準備好進行烘焙。但如果你認為到這一步質量監(jiān)管已經沒有必要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質量監(jiān)管貫徹始終,除非咖啡的口味達到完美,否則我們一刻也不會放松!

在哥倫比亞咖啡聯(lián)盟實驗室中進行的杯品測試 經過以上三個步驟的嚴格把關,咖啡的缺陷與瑕疵已被控制在最小范圍。

質量監(jiān)管是精品咖啡的最強保障! 為了不讓此前工人們的勞動成果付之東流,我們必須學會品鑒咖啡的口味和品質。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精品咖啡的真正價值和在精致口味背后的深刻含義。只有從源頭保證質量,精品咖啡才能真正被稱為“精品”!

上百人夜以繼日的辛勤勞作,只為一杯品質完美的香醇咖啡!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