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沖咖啡是很多咖啡朋友入坑的沖勁。而對于怎樣才算是“學有所成”,很多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認為是掌握某種技法,有些人認為是能出品一杯好喝的咖啡。而前街則認為是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沖煮框架。
沖出一杯好喝的咖啡,是有千千萬萬種方法。如果你是經常看前街的文章,你會對“咖啡豆、水質、比例、水溫、研磨度、時間、手法”這些參數耳聞能詳。而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沖煮框架,就是把這些參數理解透徹,并根據自己的要求設置出合理的數值。經常會有好學的朋友,用“選手A的水溫,咖啡店老板B的研磨度,冠軍C的沖煮手法”揉合在一起,結果不言而喻。因此,在學習別人的沖煮技術時,要學習他的沖煮思維,并從中汲取這些參數背后的邏輯知識,形成自己的沖煮思維。
而要建立自己的沖煮框架,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這些參數的變化給最終的咖啡造成怎樣的變化。例如調整研磨度與水溫都能改變咖啡的萃取率。但他們有不同的是,水溫控制的是萃取效率。研磨度則是會與時間產生聯系,越細的研磨,水通過的時間就越長。因此不同的沖煮思維所推導出的沖煮參數會存在差異,如果你只看前街推薦的水溫參數,是不會高于93度的,而前些年的沖煮比賽,使用水溫95度以上的大有人在。如果你想要建立自己的沖煮框架,重點不是放在水溫的差異上,而是通過不斷地觀察、揣摩那些選手的沖煮框架。
如果不懂怎么觀察、揣摩,可參考前街的「手沖咖啡技法分享」系列,在觀察的時候,不斷地自問,“選手為什么會選擇這些參數?”“沖煮者表達的側重點是什么?”“他說的都是對的嗎?”,同時也要觀察一些細節(jié)點,這些細節(jié)點通常都會反映沖煮者的行動邏輯方式。當你做到能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才算是理解了他人的沖煮框架。為構建自己的沖煮框架積累了厚實的理論知識。在建立自己的沖煮框架,要積累很多沖煮的實踐作為基礎,否則只會是紙上談兵。多實踐多理解,從中參透各種參數之間相互影響與聯系,并找到規(guī)律。比如在構建框架時,要自問“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手法,這個參數……?有何依據?”并能自我解答。要能自己解答這些問題,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正如前街推薦新手使用三段式手法的時候,是因為比較簡單就能沖煮咖啡的風味,兼容性高,適合新手入門。同時前街也會給出水溫91度,比例1:15,研磨度20號篩網通過率80%等對應的參數?!?1度、1:15、80%、三段式”是前街沖煮框架下的結果,是前街的沖煮思維為了表達出咖啡風味而制定的參數。
如果你也想成為獨當一面的手沖咖啡達人,看到的不應該只是這些具體的參數,而是參數背后的邏輯?!甘譀_咖啡要考慮的因素遠遠比文章所提及的要多很多,例如水質、悶蒸、注水、咖啡豆屬性、濾杯……」技術易習心難煉-